《上瘾》读书笔记

《上瘾》(或者应该翻译成 《钓钩》?)是一本讲述如何让用户养成对产品使用习惯的书,书中从触发、行动、奖赏、投入四个层面阐述了他的方法,书中还引用了不少消费者行为学以及心理学的一些理论与实验,例如锚定与斯金纳箱等等,来作为他达到目的的一些手段。

总的来说还是值得一读。

以下是读书笔记

新习惯出现的频率越高,稳定性就越强。如果用户频繁地接触某个产品,尤其是在较短的时间内,那么他形成新的行为习惯的可能性就会加大。

在他们已经熟悉Google操作界面的情况下,转而使用Bing只会增加他们的认知负担。虽然Bing在很多方面都与Google类似,但即使是一个微小的像素设置差异都有可能迫使用户适应新的访问方式。适应Bing的草走界面实际上降低了这些Google用户的搜索效率,会让他们觉得Bing稍逊一筹,这种感觉与技术无关。

虽然亚马逊网站没有直接参与这些产品的销售,但是因为它消除了用户对价格的顾虑,所以赢得了大批忠实的拥趸,成为用户心目中值得信赖的网站。

“你生产的是维生素还是止痛药?”当企业创始人渴望得到第一笔风险投资时,投资人总是喜欢向他们提出这个老套的问题。从投资人的角度来看,正确答案应该是“止痛药”

在此务必澄清一下“痛苦”这个概念,因为它频繁地出现在商学院的讲堂和营销学的书籍上,多少有些言过其实。实际上,我们所要描述的体验更接近于“痒”,他是潜伏于我们内心的一种渴求,当这种渴求得不到满足时,不适感就会出现。那些让我们养成某种习惯的产品正好可以缓解这种不适感。比起听之任之的做法,利用技术或产品来“挠痒痒”能够更快地满足我们的渴求。一旦我们对某种技术或产品产生依赖,那它就是唯一的灵丹妙药了

触发分为两种:外部触发和内部触发

通过发出行动来暗示用户,这是打造习惯养成类技术的第一步。我们身边的任何东西都有可能充当行动召唤。外部触发通常都潜藏在信息中,这些信息会告诉用户接下来该做些什么。

在网络上,外部触发往往以醒目的按钮形式出现在你的眼前。

选择项越多,用户用于权衡的时间就越久。太多的或者无关的选项会让他们游移不定,不知所措,甚至就此罢手。减少有关下一步行动的思考时间,这会提高某种行为发展为无意识习惯的可能性。

外部触发的类别

  • 付费型触发(广告或者搜索引擎推广)
  • 回馈型触发
  • 人际型触发
  • 自主型触发(推送)

内部触发:当某个产品与你的思想、情感或是原本已有的常规活动发生密切关联

承受抑郁情绪的人们会对网络产生更大的依赖性。

如果你想让自己的产品和人们的生活挂上钩,那就得站在他们的立场考虑问题。所以,我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来编写用户情景体验。

要进入某种情绪状态,你可以尽可能多地问问自己“为什么”。通常你问到第五个“为什么”时,你所期冀的情绪状态就会出现。这就是在丰田生产系统中被大野耐一称为“5问法”的著名方法。他认为这个方法是丰田式科学管理方式的基础。通过问5个“为什么”,人们能够很轻松地发现问题的实质并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也许没有哪个行业会像广告行业那样把动机表达得如此直白。广告策划人常常会猜透用户的动机,并借此来影响他们的习惯。

福格建议,为了增加用户实施某个行为的可能性,设计人员在设计产品是,应该关注用户最缺乏什么。也就是说,要弄清楚是什么原因阻碍了用户完成这一活动。

在今天,只要是浏览网页或是打开应用程序都会看到FaceBook注册器(auth)的提示。许多公司删除了注册环节的中间步骤,用户只需使用现成的FaceBook证书,就可以轻松完成注册

虽然FaceBook注册器对于惜时如金的人来说是个宝贝,但是也有一些人认为它并不一定能简化注册流程。比如说,对于个人信息格外谨慎的人们可能就认为这个注册器没什么益处,因为它会催生出新的焦虑,会让他们对FaceBook这家社交网络界的老大产生信任危机。

如何才能让人们更轻松地浏览网页?Pinerest推行的办法是“无限制滚动”

实际情况是,增强用户的使用动机往往耗时又费钱。访问网站的人们很少会去看上面的网站指南。他们的注意力会立即分散到数个任务中去,根本没有耐心从那些解释性文字中了解自己为什么应该进入这个网站,以及怎样使用这个网站。相反,你应该简化操作过程,推动他们进行实践,这远比强化他们的动机、吊足他们的胃口要管用得多。要赢得人心,你首先得让自己的产品便捷易操作,让用户能轻松驾驭。

2009年,Twitter倡导的价值主张是“与朋友和家人分享你此刻的体验”,但是用户对此并不认同,他们很纳闷,“为什么我要像一个小喇叭一样四处通告自己的活动”?除非你很专注并且理解力一流,否则浏览Twitter主页只会让你不知所措。

一年之后,Twitter重新设计了主页,将自己的服务定位为“分享和发现正在发生的一切”

当Twitter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时,它的主页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改观,界面清晰而简单。产品介绍本身就是短短的140个字符,而且内容也不再晦涩,不再要求用户把自己的一切广而告之,取而代之的是“发现正在发生的一切,从现在开始,从你关心的人和事开始”

主页上,一群人在眺望远处灯火通明的某个地方,像是在举办音乐会或是足球比赛。这副图景在唤起人们好奇心的同时,隐性地传递出了Twitter的价值主张。最让人叫绝的,是主页上两个醒目的“行为召唤”:登陆或注册。Twitter以简单地不能再简单的形式,按时用户采取下一步行动。它很清楚,与其在主页上絮絮叨叨地推销自己,倒不如让人们真真切切地感受一番。

稀缺效应:虽然饼干没有区别,玻璃罐也一模一样,但被试者显然更加珍视几乎空着的那一罐里的饼干。物以稀为贵,这个观点影响了他们对饼干的价值判断。

环境效应:当演出地点改在了地铁站,他的音乐不啻与对牛弹琴。几乎没有一个过路人意识到,他们视而不见的这个人,正是全世界最有才华的音乐家之一。

锚定效应:我差一点要买下打折的商品时,心里最关注的,莫过于它有折扣,而其他品牌没有。

赠券效应:卡上已经免费打过两次孔的顾客,完成者八次消费的人数比第一组高出了82%这一研究证明了目标渐进效应的存在,当人们认为自己距离目标越来越近时,完成任务的动机会更强烈

《怦然心动:情感化交互设计指南》 :他所编写的50张卡片,每一张上都有对一种认知偏差的简要介绍。

老鼠宁肯不吃不喝,冒着被电击痛的可能也要跳上通电网格,目的就是触压操纵杆让自己的脑部受到电击。数年后,另一些研究者对人类大脑进行了相同的实验,实验结果与老鼠实验结果惊人地相似,被试者别无旁念,只求能按动对脑部发出电击的那个按钮。由于被试者没完没了地重复这个动作,研究人员只能强行拆下安装在他们身上的设备。

驱使我们采取行动的,并不是筹赏本身,而是渴望筹赏时产生的那份迫切需要。大脑因为渴望而形成的紧张感会促使我们重复某个动作

斯金纳发现,当鸽子只能间隔性的得到食物时,它压动操纵杆的次数明显增多了。多变性的介入使得它更加频繁的去做这个动作。

Mahalo最终发现,人们访问Quora网站并不是为了赚取奖金。如果说他们的行为触发仅仅是为了经济利益,那还不如直接去做小时工。此外,假如说他们是借此平台寻找一种游戏体验,就好比玩老虎机,那么无论是奖金的数额,还是赢得奖金的概率,都低得不值一提。

“游戏化”这一概念已被应用于不同领域,并且取得了相应的成功。人们把它定义为“在非游戏环境中对于游戏类元素的应用”积分、奖章、排名榜等“游戏化”元素是否奏效,完全取决于它们是否能够抓住用户内心的“痛痒”

简而言之,“游戏化”并非是包治百病的良方,不一定总能药到病除。

在向人们提出要求后加上这句话时,人们会更容易表现出顺从的姿态,说“是”的可能性会翻倍。 研究人员设计出的这句神秘话语就是:你有权接受,也有权拒绝 仅凭一句“你有权”人们就会更容易被说服,因为这句话进一步肯定了人们的选择权。

自己动手折纸的人对自己作品的价值评估是第二组价值的5倍,几乎和第三组折纸能手制作的折纸价值一样高。换言之,付出过劳动的人会给自己的这折纸作品附加更多的价值,阿雷利将这种现象称为“宜家效应”

我们会尽力和过去的行为保持一致 我们总会避免认知失调 点滴投入、储存价值

LinkeIn公司发现,用户向网站输入的信息越多,其光顾网站的频率就会越高。正如LinkeIn早期一位高级产品经理乔希·艾尔曼跟我说的一句话:“如果我们能让用户输入哪怕一点点信息,他们变成回头客的可能性都会更大。”只要和提供更多的用户数据资料有关,即使点滴努力都会打造一个强有力的钓钩,将人们牢牢钓回服务之中。

kisence

潮落江平未有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