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之前就听说过这本书,大概是看李诞的脱口秀的时候知道的,前阵子从厦门回来的路上又在机场的书店看到了这本书。当时小宝拉着我不让我在机场买。后来我又想起这本书自己在网上下单买了。
我记得我一开始是非常讨厌李诞这个人的,觉得这个人可能是靠着卖弄一些非常肤浅而又故作高深的东西才爆得互联网流量的追捧,但我后来发现《脱口秀大会》确实非常好看,经常可以让我笑得停不下来的同时拍案叫绝。
我开始慢慢对李诞这个人的态度改观了。所以到我看到这本工作手册的时候,我突然变得非常好奇,李诞到底在里面写了什么。是什么让他做出这么好看的脱口秀节目。
这本书不长,我只用了半个下午的时间就读完了它,排除书的最后面纯粹为了凑字数增加的访谈,我觉得可以将其称为一本好书,因为李诞确确实实地写出了他对脱口秀的思考和价值观,给人以不少的启发,其次就是基本上没什么废话(我还挺看重这点,笑)
以下是读书笔记
有了交易成本这个概念,大家就可以想想,你平时工作中感到的费劲,多少是因为公司带来的,又有多少事因为市场本身的残酷带来的?不在这家公司,那份残酷就不在了吗?有多少费劲是可以通过内部努力解决的,又有多少是只能面对的?
放弃看的乐趣,享受观察的乐趣。
所谓取法其上得法其中,是对创作最基本的追求。 写谐音梗、用网络用语,就是一出手就认输了。
请检查你的稿子,遵循一个原则:把字删到不能再删。
如果方便,最好保留文档的修改痕迹。看一个人写稿,可以看到他的取舍,也就能看到他的思考过程,这样学习是最快的。学习永远是学思路,学他是怎么想的,放心,你永远不可能像他一样思考,不用担心自己丧失个性(非常恐怖的是,真的有很多人如此担心)
如果你的目标是这场一定要炸,那准备就永远是徒劳的。如果你的目标是变成一个越来越强的脱口秀演员,那就请永远都好好准备。
脱口秀是演自己,我们在台上的声音最好不要与台下(真实的你)区别太大。声音变得太多,尤其是有了播音腔,舞台腔,会影响真诚感。另一个原因是,我们的台词都是我们自己写的,有时修改台词是最容易的,台词课不会教你这个。
最终你会变成一个在舞台上游刃有余,什么状况都能接住的演员,你会场场都炸。但你的出发点不该是练这个,如果你一出发就去练怎么炸场,你也不太可能变成一个炸场演员。你的上限太低了,你的上限就是一天又一天迎来送往的观众,你会慢慢发现,炸场其实挺容易的,你会收获一天又一天无意义的成功。
炸场是副产品,正如名利也是副产品。
追求炸场,追求名利,你会一无所获,或者更惨,你会变成一个庸人,甚至一个坏人。
再一次,这是一个逻辑题,不是一个审美题。我无意在审美上证明讨好观众不好,我是试图在逻辑上证明讨好观众没用。你去讨好观众,最终你会失去观众。
面对一个大脑,想要影响它,最好是从情绪进入,再去说服理性。
我在写这本册子的过程中,也尽量会在提出一个看法之前,先讲一个故事,现在情绪上拉近彼此,唤醒你对某些困境的情绪记忆,再小心翼翼地说出我的观点,试图把它放进你那武装完整的新皮层。
我一个导演朋友跟我说过这么一句话,“演角色就是演弱点,关键是找弱点。”那个纪录片也是他作为例子推给我的。
再次提醒你注意,艺术行业中只有对你有用的规律才是规律。
节奏,就是先同步,再引领,然后无限循环。
说总说:“你们做的根本不是节目呀,我们做节目的思路是,垮掉了也好看,哭了,吵架了,都好看,你的思路是段子都要写好练好,只许成功,这样太冒险了。”
我说,“我理解,可是我觉得脱口秀演员朋友们还没做好准备进入综艺的世界,还是先按我的方法再来一年,失败了,明年就按你的方法来。”
第二季我们没有失败。更没想到的是,很多朋友都比我想得更快做好了准备,不止一个人跟我说,我们应该做更刺激的节目,该让大家的辛苦得到更多关注,这给了我信心在白板上写下:“节目第一”
秀的生产流程是个下降曲线。一台秀的效果,在文本上看起来最美,在最高点;去演出的时候,尤其是嘉宾来演,80%效果都要折损;再到播出,就算是脱口秀演员的表演,也注定有屏衰,效果又打折扣。
我怕的是浪费时间,怕没效率,怕啰嗦,怕慢。
不过我一直有个坏主意,老编剧可以跟新演员打赌。我们都知道新演员喜欢坚持自己的原版段子上台,我们可以以每个梗一百块钱来打赌,赢了的可以说“这是谁谁谁”的冷场钱。
不是不可以否定别人,而是请用清晰的意见,更好的创意来否定。而不是只说一个,“我觉得不行”;或者更糟糕的,“你别说话了”
只要目标明确,什么人都可以提意见,什么意见都可以提。
前采的方法
- 做足准备
- 不要给人拒绝的机会,给选择
- 问是什么,别问为什么
- 你的稿子至少有一半要在现场完成(要专业)
- 像爱上角色一样爱上嘉宾
- 吐槽的本质是有选择的真实
保持专业,时时刻刻都做到专业,这样跟你接触的人才不会轻看你,才愿意信任你。
有个皇帝叫宋神宗说过一句话,“快意事便做不得一件”